中国经济史.

  • 中国经济史.
  • 所属分类:
    发货地:德宏
  • 价    格:31
  • 市场价格:
  • 今日价格: 有特价请联系
  • 优惠详情: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
  • 最近热度:
  • 累计热度:
  • 综合得分:
  • 信誉得分:
  • 品牌:
  • 货号:5d699999e8c1
  •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德尚图书专营店

        本商品由德尚图书专营店提供,通过德尚图书专营店完成交易,请放心购物

  • 产品名称:中国经济史
  • 是否是套装:否
  • 书名:中国经济史
  • 定价:39.80元
  • 出版时间:2014年1月
  • 作者:钱穆
  • 作者地区:台湾省
  • 开本:16开
  • 书名:中国经济史
基本信息
商品名称:中国经济史开本:
作者:口述:钱穆|整理:叶龙页数:284
定价:39.8出版时间:(咨询特价)-01
ISBN号:88印刷时间:(咨询特价)-01
出版社:京华版次:1
商品类型:图书印次:1
目录:
序一
序二序三自序新版自序绪 论**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初探一、黍与稷为中国*早农作物二、古人重黍稷轻稻粱三、高地农作物反映陵阪文化四、由黍稷到粟麦到稻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(公前770—前221年)一、古代井田制度沿自封建二、井田制的变迁
三、商鞅为何废除井田制?
四、“辕田”制度——农民交换耕田五、井田制与西方庄园不同第三章 封建时期的工商业(公前770—前221年)一、工商业的兴起二、战国时代的商业大都市
三、封建崩溃与郡县兴起四、封地与私产的界定五、经济兴旺靠水利陆路第四章 秦代经济(公前221—前207年)一、秦代土地兼并及土地私有制二、秦代经济农工商并重三、秦代的工业发展四、货币与度量衡制利商业五、苛捐重役致秦灭亡第五章 西汉时期经济(公前206—公9年)一、西汉币制的变迁
二、西汉货币币值及用途三、汉代的役赋与田租
四、汉代有“素封”千户侯五、先秦诸子对农商的评价六、高祖武帝轻商恤农政策七、汉武帝时代经济思想学说1.司马迁经济思想学说2.董仲舒经济思想学说八、西汉的盐业与铁业发展九、王室财政与政府财政之划分十、对汉武帝财政政策的评论1.均输、平准两策2.祭宗庙“酎金”与“榷酤”酒税3.“鬻爵”制度供买爵免役减罪4.厉行告缗出于惩罚心理5.武帝币制乱而返正6.盐铁均输两策非全不可取7.武帝轻取民财滥用钱财第六章 新朝时期经济(公9—23年)一、王莽辅政,兴利除弊二、针对贫富悬殊,行均田废奴婢三、王莽四改币制扰民四、新朝的五均六筦制度五、政策推行过急致新朝败亡第七章 东汉时期经济(公24—220年)一、稳经济释奴婢行“度田”二、东汉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三、东汉财政支出两缺口:军费及俸禄四、东汉的屯田政策成功
五、东汉兴水利改农具重视农业六、东汉其他各行业情况七、东汉五铢钱的兴废
八、汉代黄金存量及用途九、东汉大田庄俨如王国十、两汉奴婢众多,工作广待遇优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(公220—589年)一、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度二、西晋的土地制度三、魏晋南北朝各时期屯田情况四、魏晋南北朝赋役制度五、北魏的均田制度六、魏晋南北朝的工业发者、魏晋南北朝的黄金使用情况八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
九、豪强垄断与贫富不均十、南北朝商业发展十一、魏晋南北朝之寺院经济十二、洛阳名都为商业贸易地十三、北朝重视技工军事第九章 隋代经济(公581—618年)一、隋代开丰衣足食之世二、探讨隋代致富原因三、隋代土地分配及赋徭概况四、开运河建义仓两德政五、隋代基建及重工业规模浩大六、隋朝的金融概况1.隋代货币制度晚期不稳2.典当及官私贷款七、隋代财政支出大损民生
第十章 唐代经济(唐:公618—907年;五代十国:公907—979年)一、君臣同心创贞观盛世二、唐代经济制度优于汉三、唐代创立的租庸调制四、唐代土地多为富豪强占五、官员职分田、公廨田及公廨钱六、五代十国后周废屯田七、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八、对两税制度的批评九、唐代的盐政十、唐代的漕运改革十一、唐代蚕桑业及矿冶业十二、唐代主要流通之货币
十三、唐代的海陆交通及商业贸易十四、唐代国营交通驿站第十一章 宋时期经济(宋:公960—1279年;:公1271—1368年)一、从封建门第到宋代庄田二、宋代“方田制”及“衙前”服役三、宋政经思想的南北之争四、宋代圩田水利完善五、代劝督农桑行农社制第十二章 明清时期经济(明:公1368—1644年;清:公1644—1912年)一、明代“黄册”、“鱼鳞册”管理户口田地二、明代粮长制与生员制三、“诡寄”、“飞洒”避田租
四、“一条鞭法”合并赋役五、清代收地丁合一税六、清代自乾嘉人口激增的事实第十三章 中国货币、漕运及水利问题杂谈一、历代货币制度概览二、中国漕运与南粮北运问题三、中国的水利问题——黄河、长江、淮水的利与害1.北方的黄河水患问题2.南方的水利农业发展出版后记

......

精 彩 页:
按照《春秋公羊传》所说,所谓“井田”,“井”枢溉单位,八家共用一井。一口井之水量可用来灌溉一井的田地所需。一井的土地,即中间一格100亩属“公田”外,其他每家100亩,共九格。但偶然亦有少去一两格或多出一格者。
    老子说:“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    ”因老子非历史学家,其实古代村与村之间相距甚远。
    约言之,井田是在小城圈之内,在封建制度下的小规模农业经济。
    一个侯国之内,有君、卿、大夫、士等多个等级,各可分得相当于其地位的应得土地,所以百里大侯,所分到的地也不算多,等于后代的一名业主,由各大小封建主将土地分配给农民(佃户)耕种,但土地权则仍属封建主。
    封建制度下之封建主将土地分配给佃农,诗平的,并无偏多偏少。
    故封建制度下之农民并无兼并,亦无贫富之分。
    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(公前594年)云:“初税亩。”此条说明**向农民收取农田税,却也间接说明了不征收田税时的贵族*有别的生活来源,此实乃井田制度。因封建时代,贵族均靠农民而生活,便是依赖井田制度而获得公田之收益。
    《春秋公羊传》解释:“初税亩”即是“履亩而税”,便是有一亩地,收一亩税。
    又《春秋谷梁传》言:“古者什一,藉而不税。
    ”藉是“借”的意思,亦有“助”的意思。
    又说:“井田者,举亩,公田居一。私田稼不善,则非吏;公田稼不善,则非民。”意即私田收成不佳,则错在官吏;公田收成不佳,则错在人民。
    这里所提及的“私田”和“公田”,即将一块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的方块,即中间的一块为“公田”,其余八块则为“私田”。
    “初税亩”者,即取消“公田”,将田按亩而税,收取十分之一。
    其实,“初税亩”以前的井田制度,即“私田”由封建主借给佃农,但佃农得替封建主种“公田”,平心而论,这种制度,比罗马的奴隶制度平等得多了。
    在井田制度时代,由贵族,即当时之封建地主派农业指导员负责协助扶植农民,在管教上之态度不能称为主人与奴隶间之从属关系,故有说私田收成坏责备官吏(农业指导员);公田收成坏则责备农民。当时之井田制,“私田”由每家佃农各自耕作,“公田”则由八家合耕之。
    当初推行井田制度时,情况理想。《诗经》中也有“雨我公田,遂及我私”的诗句。渐渐的,农民萌生了尼采之哲学思想,大家不再勤力耕“公田”了,因此把“公田”废去,一律变为“私田”,不再有“公”、“私”之分,均改为征收十分之一的税。
    综上而言,土地所有权观念之改变,乃由赋税制度之改变而来。西方专门讲,注重订规则;但中国则永无,中国之进步并非由而来。
    《孟子》有云:“夏后氏五十而贡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亩而彻,其实皆什一也。”《孟子》书中所提及的“贡”、“助”、“彻”,均为古代之三种征税方法。
    《孟子》中引《诗经》云“雨我公田”,《孟子》中又提到“惟助为有公田,由此观之,虽周亦助也”。孟子时上距周代已有200年,《孟子》书中提出上述三种税收方法,认为“助”法*佳,“贡”法*劣。“贡”法是取数年来收成平均数照收十分之一;由于收成之好坏每年不同,收成好时有盈余,但荒年连肥料费都不足,故“贡”法不好。
    “助”法是随年岁好坏而收税,对农民有利。“彻”法是永远固定收取十分之一,不过每年要调查田亩。后来“贡”、“彻”二法并用。每100亩征收七担,收成好并不多收,坏则可报荒,所以租税制度很合理。
    有“公田”、“私田”制度时,即有“还田”与“授田”,所有权属于贵族,废除此制前,当时分田公片这是为要均劳逸,为要使“公田”有适当的照顾,但自废除此制后,农民便可多耕殖土地,便是要“尽地力之教”。
    根据《汉书·食货志》所载,战国初年,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,以地方百里,提封九万顷(即百里平方)。当时封的大国面积为100方里,除去三分之一土地的山泽邑居,其他则可辟为600万亩田,完全耕作,谓之“尽地力”。预算农家有六万户,此处所论及之“尽地力”,是尚在格子线以内,仍在以100方里为中心的单位中。
    后来商鞅在秦孝公时废井田。《史记》载日:“为田开阡陌封疆,而赋税平。”此项记载,至南宋朱子作《开阡陌辨》从此800年来遂成定论,一定至今。
    “开”者,设置之意,或原来是墙而新开设一门之意。有人说商鞅废“井田制”而开发“阡陌制”,朱子以为不然。原意是,井田制是有阡陌,阡陌即是大田岸,后来没有阡陌了,即冲破了格子线而已。
    百亩之田之格子线谓之封疆,封疆犹如大围乾为古代贵族封建分割性之主要标志。封疆内之地便是井田,一井与另一井之间是隔了相当距离。井田的格子线一被冲破,政治上的封建制度亦随即被冲破了。
    井田制度之所以要划成一方方的格子,乃是因为外防敌人,内以方便平均分配。
    《战国策》中蔡泽有言:“决裂阡陌,以静民生之业而一其俗。”“民生之业”即是指农民之耕作。按照朱子的解释,有阡陌时即是当时有井田制度。农民所耕种之田地仍得归还封建主。但废除阡陌后,农民不论种多少田地,只缴赋税,土地已变成私有,民生便安定了。由此可证明井田制度是有的,历来以朱子的解释*为适当。
    所以,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所记的“初税亩”,以及《史记》所记载的“开阡陌封疆,而赋税平”,都证明了中国古代有井田制度。
    P(咨询特价)
内容提要:
1954至1955年期间,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“中国经济史”及“中国社会经济史”两门课程,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,并道出经济与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军事、法律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,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。
    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,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,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,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,在香港《信报》经评版陆续刊出后,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,*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。《中国经济史》由钱穆所著,《中国经济史》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,*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,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。
    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、基建及水利工程、工商业发展、货币制度改革、社会阶层现象、税制及徭役等。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,我们可以发现,**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。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目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,同时起到镜鉴作用,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**商业社会,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。
    

......

作者简介:
钱穆(1895-1990),字宾四,江苏无锡人。九岁入私塾,1912年辍学后自学,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。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,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,后历任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西南联大、齐鲁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华西大学、四川大学、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。1949年去香港,创办新亚书院。1967年定居台湾。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。
热门相关信息